华为芯片卡脖子历历在目,光刻机这么系统庞大的工程在当时看来真的是不可能,但是我们真的是光刻机“硬骨头”:从追赶者到规则挑战者。过去,光刻机是西方扼住中国芯片咽喉的“命门”。ASML垄断EUV光刻机,。但如今,中国不仅在中低端光刻机实现国产化(如氟化氩光刻机),更在技术路线上另辟蹊径,在固态激光器方面取得突破。中科院研发出193nm固态深紫外激光器,虽功率还比较低(70毫瓦),但避开传统气体激光器的毒性问题,为未来光刻机光源提供新可能。
另外,还有一些科技排头兵公司实现了产业链自主话,比如茂莱光学、波长光电等企业已能量产光刻机核心光学器件,中微半导体刻蚀机精度达0.02nm,100%国产化。
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!当西方用EUV光刻机封锁7nm以下先进制程时,我们一下子陷入了困局。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,既然不能突破,我们就选择绕开“硅基陷阱”。
开辟出光子芯片,它传输速度比电子芯片快千倍,且无需EUV光刻机!中科院、上海交大等团队已实现量产级光子芯片商用,华为、清华等机构持续突破光源与集成技术。
另一方面,我们研发出了二维晶体管,北大团队研发的铋基二维晶体管,速度比3nm硅芯片快40%,能耗更低,彻底绕过硅材料物理极限!
中国技术突破正引发连锁反应。市场格局大洗牌, 由于国产光刻机打破了ASML垄断,迫使全球厂商降价优化服务。中芯国际28nm产能自主化率达70%,台积电7nm产能利用率腰斩。
在逐渐国产化成型后,我们的供应链去美化:镓、锗出口管制反制西方,国产设备采购额逆势增长42%,北方华创刻蚀机国产化率超80%。
多条腿走路,我们的技术路线多元化,中国探索的固态激光、光子计算等技术,刺激全球厂商加速创新,避免技术路径单一化。
张忠谋的“锁喉论”已成历史回响,中国正以“成熟制程+新兴技术”双引擎破局。现已形成了成熟制程护城河:28nm芯片支撑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等万亿市场,自给率突破70%,成为“技术反哺”的现金流。
而且我们是不缺人才和资金的,在不断出台的人才与政策刺激下,年均10万微电子毕业生、千亿级政策投资,构建全球最大工程师储备池。
中国芯片的逆袭,不仅是技术突围,更是一场“方法论革命”——在西方规则外开辟新战场,用底层创新重构产业链话语权。正如中微半导体尹志尧所言:“自主可控不是口号,是每一纳米刻蚀精度的积累。” 从光刻机到光子芯片,中国正以“捅刀子”的锐利,刺破技术铁幕,书写属于东方的半导体新叙事。